受(拼音:shòu,梵文:Vedanā,巴利文:Vedanā),成长过程中当感官,外境,以及意识三者接触时。感受的升起是由于接触,即六尘。眼睛接触到影像;耳朵接触到声音;鼻子接触到气味;舌头接触到味道;身体接触到可触知的东西;心接触到念头、情绪、想象或记忆。当某种对象物体或现象接触到六入,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就升起了。
當感官,外境,以及意識三者聚合(觸)時,所升起的內心感覺,即是受
经典诠释
如是我闻:
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当为汝等演说二法,谛听!善思!何等为二?眼、色为二,耳声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触、意法为二,是名二法。
若有沙门、婆罗门作如是说:『是非二者,沙门瞿昙所说二法,此非为二。』彼自以意说二法者,但有言说,问已不知,增其疑惑,以非其境界故。
所以者何?缘眼、色,眼识生,三事和合触,缘触生受——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。若于此受集、受灭、受味、受患、受离不如实知者,种贪欲身触、种瞋恚身触、种戒取身触1、种我见身触,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,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;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,意、法缘,生意识,三事和合触,广说如上。
复次,眼缘色,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缘受——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于此诸受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如是知;如是知已2,不种贪欲身触、不种瞋恚身触、不种戒取身触、不种我见身触、不种诸恶不善法,如是诸恶不善法灭,纯大苦聚灭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法亦复如是。」
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!
白话释解
作者:张西镇
本经叙说有根与尘二法,缘二法而生识、触,乃至三受,不如实知则生纯大苦聚;反之则灭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。
那时,世尊告诉众比丘说:「我将为你们演说二法,要仔细听!好好地思考!是哪二法呢?就是眼根与色境二种,像耳根与声境、鼻根与香境、舌根与味境、身根与触境、意根与法境也是二种,这就叫二法。
如果有出家学道的沙门或婆罗门这样地说:『这不是二法,沙门瞿昙所说的二法,并不是真二法。』他们以自己的意思另说二法,但却空有言说,问他道理并不知道,徒增疑惑,因为并非真有这样的境界存在之故。
为什么呢?因为眼根与色境的接触,便会生起眼识,再由眼根、色境、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,又由于眼触而生起感受——或痛苦、或快乐、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。如果对这感受的集起、感受的息灭、感受的爱乐、感受的祸患、感受的出离等情况,不能如实察知的话,就会种下贪欲的觉触、种下瞋恚的觉触、种下戒取的觉触、种下我见的觉触,也会种植增长一切邪恶不善之法,像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,都会随着生起;同样地,这耳、鼻、舌、身四根,乃至意根与法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意识,又由于意根、法境、意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意触,也都如上面一样地广为解说。
其次,由于眼根接触色境而生眼识,再由眼根、色境、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,又由于眼触而生起的感受——或痛苦、或快乐、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,对这一切感受的集起、息灭、爱乐、祸患、出离等情况,都要如实地去察知;能如实地察知后,就不会种下贪欲的觉触、不会种下瞋恚的觉触、不会种下戒取的觉触、不会种下我见的觉触、不会种下一切邪恶不善之法了。像这一切邪恶不善之法断灭了,那么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跟着息灭了;这耳根与声境、鼻根与香境、舌根与味境、身根与触境、意根与法境,也是像这样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都愿遵奉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