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拼音:ài,梵文:Taṇhā,巴利文:Tṛṣṇā),欲、爱欲、贪爱、渴爱等等。喜欢或厌恶的刹那反应,是由感受对于外境的接触而升起。对于愉悦的感受,就会觉得喜欢,想将之留住及强化。对于不愉悦的感受,觉得厌恶,就会想将之摆脱,是所有有情都会产生的基本冲动。

经典诠释

杂阿舍291经
如是我聞: 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說內觸法,汝等為取不?」
 
時,有異比丘從座起,整衣服,稽首禮足,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所說內觸法,我已取也。」

時,彼比丘於佛前如是、如是自記說,如是、如是世尊不悅。
  
爾時,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,佛告阿難:「如聖法律內觸法,異於此比丘所說。」

阿難白佛:「今正是時,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內觸法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  
佛告阿難:
「善哉!諦聽!當為汝說。 此諸比丘取內觸法,應如是思惟:『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,此苦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觸?』 作如是取時,當知:此苦億波提因,億波提集,億波提生,億波提轉。 復次,比丘![取?]內觸法,又億波提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觸? 彼取時,當復知:億波提愛因,愛集,愛生,愛觸。復次,比丘!取內觸法,當復知:愛何因?何集?何生?何觸?

如是取時,當知:世間所念{諦正}[端政]之色,於彼愛生而生、繫而繫、住而住,若諸沙門、婆羅門於世間所念{諦正}[端政]之色,作常想、恆想、安隱想、無病想、我想、我所想而見,則於此色愛增長;愛增長已,億波提增長;億波提增長已,苦增長;苦增長已,則不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我說彼不解脫苦。 譬如:路側清涼池水,香味具足,有人以毒著中。 陽春之月,諸行路者風熱渴逼,競來欲飲。 有人語言:『士夫!此是清涼[池],色香味具足,然中有毒,汝等勿飲,若當飲者,或令汝死,或近死苦。』而彼渴者,不信而飲,雖得美味,須臾或死,或近死苦。
  
如是,沙門、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政之色,作常見、恆見、安隱見、無病見、我、我所見,……乃至不得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若諸沙門、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,觀察如病、如癰、如刺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彼愛則離;愛離故,億波提離;億波提離故,則苦離;苦離故,則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離。 譬如:路側清涼池水,香味具足,有人以毒著中。 陽春之月,諸行路者風熱渴逼,競來欲飲。 有人語言:『此水有毒,汝等勿飲,若當飲者,或令汝死,或近死苦。』彼則念言:『此水有毒,若當飲者,或令我死,或近死苦,我且忍渴,食乾麨飯,不取水飲。』 如是,沙門、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,觀察如病、如癰、如刺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……乃至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。 是故,阿難!於此法如是見,如是聞,如是覺,如是知,於過去、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。」
  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白话释解
作者:张西镇

本经叙说观取内触法宜知众苦依五蕴而生,五蕴依爱欲而生,爱欲依色而生。色如路边有毒水池,不可喝饮;能不爱染色境,才能得到解脱。
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。

那时,世尊告诉众比丘说:「我所说的内触法(内心观察之法),你们是否能观取了呢?」

当时,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,整理衣服,向佛陀顶礼后,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:「世尊啊!您所说的内触法,我已能观取了。」这时,那位比丘就在佛前自己做了种种的解说,而世尊听了种种的解说后也都感到不合意。

那时,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后面,手拿着扇子为佛陀搧凉,佛陀就告诉阿难说:「依照圣法与圣律所说的内触法,实在不同于这位比丘所说的。」

阿难禀告佛陀说:「现在正是时候了,希望世尊您能为众比丘解说贤圣的正法、戒律所说的内触法,众比丘听闻后,当会接受奉行。」

佛陀告诉阿难说:「很好啊!要仔细听!我将为你们解说。如果众比丘想要观取内触法,就应作这样地思惟:这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的生起,这痛苦是以什么为因?依什么而集?依什么而生?依什么而转(生起而显现)呢?作这样的观取时,将可知道这痛苦是以所依之五蕴为因、依五蕴而集、依五蕴而生、依五蕴而转。其次,比丘啊!观取内触法,又要思惟这所依之五蕴是以什么为因?依什么而集?依什么而生?依什么而转呢?当他这样地观取时,将又可知道这所依之五蕴是以爱欲为因、依爱欲而集、依爱欲而生、依爱欲而转。再其次,比丘啊!观取内触法时,当又要思惟知道爱欲是以什么为因?依什么而集?依什么而生?依什么而转?做这样地观取时,将可知道这世间令人想念的端正美好色境,因对它爱生而后有爱欲生,因对它爱系而后有爱欲系,因对它爱住而后有爱欲住。

如果一切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所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,作常住想、作恒久想、作安稳想、作无病想、作是我想、作是我所有想,而有这样认见的话,那么对这色境的爱欲就会增长;爱欲增长后,所依之五蕴就会增长;五蕴增长后,痛苦就会跟着增长;痛苦增长后,那么就不能解脱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,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痛苦了。譬如路边清凉的池水,香味具足,可是有人把毒药掺入其中,在这春天阳光普照的时节,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,因被风热干渴所逼,争着要来饮水。这时有人告诉说:『汉子!这虽是一个清凉的水池,色香味具足,可是池中有毒药,你们不要去喝饮。如果喝了这水的人,或者会把你毒死,或者会让你痛苦得半死。』可是那位口渴的人却不相信劝告而去饮水,虽然喝到了美味的池水,但一会儿之后,就或被毒死,或痛苦得半死。同样地,如果沙门或婆罗门看见世间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,就作常住的认见、作恒久的认见、作安稳的认见、作无病的认见、作我见、作我所见……乃至就不能解脱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。

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,能够观察它就如疾病、如痈肿、如毒刺、如凶杀一样,是无常、痛苦、空(不真实)、非我(无我),那么对它的爱欲就会舍离;爱欲舍离,所以所依之五蕴就会舍离;五蕴舍离,所以痛苦就会舍离;痛苦舍离,所以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就会舍离了。就比如路旁清凉的池水,香味具足,有人把毒药掺入其中,在春天阳光普照的时节,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,因被风热干渴所逼,争着要来饮水。这时有人告诉说:『这水里有毒!你们千万不要喝饮,如果喝了这水的人,或者会把你毒死,或者会让你痛苦得半死。』那人听了,就这样地想着说:这水里有毒,如果喝了这水的话,或许会把我毒死,或者会使我痛苦得半死,我且忍着干渴,吃些干面饭,而不取水来喝。同样地,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可想念的色境,能够观察它就如疾病、如痈肿、如毒刺、如凶杀一样,是无常、痛苦、空、非我,……乃至就能解脱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。所以,阿难啊!对于这内触法要像这样地去了解;对于过去与未来,也要运用同样的方法,做这样的观察。」
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之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都愿遵奉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