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色

名色(拼音:míng sè,梵文:Nāmarūpa,巴利文:Nāmarūpa),「名色」的名意谓心、心理的或心理状态;色通常意称看得见的物体或物。即一切精神和物质,将六根、六境为缘而有六识,概括认识的一切对象,生命之流不可或缺的部分,在生命一开始就已经升起。

爱是心所之一,它的生起和活动,受到了「受」的领纳作用。在接触到外界时而生了别认识的时候,在心上现起所知意像的时候,必然带有愉悦或厌恶的情绪反应。这情绪反应,就叫受。这受要依感觉才能引发,所以受又依六入触为缘而生,就是依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取境的六根,而生起眼触、耳触到意触。这六触,可说是认识作用的开始。六入生起触觉,一定要有所触的对象,因此,六入触又以名色为因缘。名色是六入触所取的,所以是认识的对象。六入触,是以感觉作关键,让客观的名色反映到六根;六根摄取名色的影像,生起主观的感觉,才成为认识。这认识,因受名色的波动,泛起了愉悦或厌恶的情绪反应。

经典诠释

杂阿舍59经
如是我闻:

一时,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。
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有五受阴。云何为五?色受阴,受、想、行、识受阴。观此五受阴,是生灭法。所谓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灭;此受、想、行、识,此识集、此识灭。云何色集?云何色灭?云何受、想、行、识集?云何受、想、行、识灭?爱喜集是色集,爱喜灭是色灭;触集是受、想、行集,触灭是受、想、行灭;名色集是识集,名色灭是识灭。比丘!如是色集、色灭,是为色集、色灭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集,受、想、行、识灭,是为受、想、行、识集,受、想、行、识灭。」

佛說此經已,時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白话释解
作者:张西镇

本经叙说五受阴之集与灭。
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。

那时,世尊告诉众比丘说:?「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,和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。观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,可知都是随缘生灭的事物所谓这是物质现象,这是物质现象的集起,这是物质现象的息灭;这是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,这是精神现象的集起,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。而这物质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?这物质现象又是怎样息灭的呢?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?这些精神现象又是怎样息灭的?呢(我说)爱好喜欢的心思一集起,这被喜爱的物质现象就会跟着集起;爱好喜欢的心思一息灭,这被喜爱的物质现象就会跟着息灭与事物的感触一集起,这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的现象也跟着集起;与事物的感触一息灭,那么这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等现象也会跟着息灭名色一集起,这心识便跟着集起;名色一息灭,那么这心识便跟着息灭。比丘啊(要这样如实地观察五受阴)像这物质现象的集起,物质现象的息灭,要如实地知道这是物质现象的集起,物质现象的息灭;!像这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,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,也要如实地知道这是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,感受,想象,意志行为,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」。

佛陀讲完这段经文后,当时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,满心欢喜,都愿遵奉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