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(拼音:yǒu,梵文:Bhāva,巴利文:Bhava),即存在、生存,可分為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因為執取,所以生命存在、積集的善惡業,由于执着而使自我观念根深蒂固。
经典诠释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。
爾時,尊者陀迦旃延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,白佛言: 「世尊!如世尊說正見,云何正見?云何世尊施設正見?」
佛告陀迦旃延: 「世間有二種依:若有、若無,為取所觸;取所觸故,或依有,或依無。 若無此取者,心、境繫著使不取、不住、不計我,苦生而生,苦滅而滅,於彼不疑、不惑,不由於他而自知,是名正見,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。 所以者何?世間集,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無者不有;世間滅,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無有,是名離於二邊,說於中道,所謂:此有故,彼有;此起故,彼起;謂:緣無明,行;……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無明滅故,行滅;……乃至純大苦聚滅。」
佛說此經已,尊者陀迦旃延聞佛所說,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,成阿羅漢。
白话释解
作者:张西镇
本经叙说若离有、无二见,则为正见;若见缘生缘灭,离有、无二边,则为依中道而说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那梨聚落深林中的待宾舍里。
那时,大迦旃延尊者来到佛陀住处,向佛陀顶礼后,退坐一边,禀告佛陀说:「世尊啊!就如世尊您所说的正见,到底怎样叫正见呢?世尊您是怎样安立正见的呢?」
佛陀告诉大迦旃延说:「世 间大多依于二种极端见解,不是依于执持恒常的有见,就是依于执持断灭的无见,被偏执系缚著;由于被偏执系缚的缘故,所以有人就依止于有,有人就依止于无。 如果没有这个偏执的话,那么内心对境的贪著,以及根深蒂固的习气,便不会去执取、不会去固持,更不会计执有一实体的我存在。当苦恼的因素生起时,知道苦恼 的生起;当苦恼的因素息灭时,知道苦恼的息灭。对于那样的现象,不怀疑、也不迷惑,这不是依于他说,而是由自己觉证得知,像这样就叫正见,这就是如来所安 立的正见。为什么呢?因为能够依正慧如实地观照世间的集起,那么就不会执持世间是无的断见;能够依正慧如实观照世间的息灭,那么就不会执持世间是有的常 见。这就叫离于有无二边,依中道而说。所谓这里的存在,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;这里的生起,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,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没有智慧而造作了诸 业,…﹕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;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息灭,所以诸业的造作就息灭,……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。」
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,摩诃迦旃延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,不再生起任何烦恼,心灵得到了解脱,成为阿罗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