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明(拼音:wú míng,梵语:Avidyā,巴利语:avijjā),十二因缘之首,泛指无智、愚昧,一切苦之根源。对于存在的无常、无我、过去、未来、内、外、行为、后果与其关连,每一个发生缘起而引起的自我、痛苦、渴望、爱欲的原因全部不明白。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有引发的后果没有如实知;不知因和因所引起的一切;不知善、恶、有罪、无罪、好、坏、污、净的分别缘起。不知佛、法、僧;不知苦、集、灭、道;不知止苦的方法与实践。因为没有如实的见解,所以造作了异常的行为,愚昧事物。
经典诠释
杂阿舍256经
如是我闻:
一时,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。
尔时,尊者舍利弗、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闍崛山。
时,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,诣尊者舍利弗所,共相问讯,种种相娱悦已,却坐一面。
时,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:
「欲有所问,宁有闲暇为我说不?」
舍利弗言:
「随仁所问,知者当说。」
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:
「所谓无明,云何是无明?谁有此无明?」
舍利弗答言:
「无明者谓不知,不知者是无明。」
「何所不知?」
「谓:色无常,色无常如实不知;色磨灭法,色磨灭法如实不知;色生灭法,色生灭法如实不知。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[无常],受……想… …行……识无常如实不知;识磨灭法,识磨灭法如实不知;识生灭法,识生灭法如实不知。摩诃拘絺罗!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、不见、无无间等、愚、暗、不明,是名无明,成就此者,名有无明。」
又问舍利弗:
「所谓明者,云何为明?谁有此明?」
舍利弗言:
「摩诃拘絺罗!所谓明者是知,知者是名为明。」
又问:
「何所知?」
「谓:{知}色无常,{知}色无常如实知;色磨灭法,色磨灭法如实知;色生灭法,色生灭法如实知。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[无常] ,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识无常如实知;识磨灭法,识磨灭法如实知;识生灭法,识生灭法如实知。拘絺罗!于此五受阴如实知、见、明、觉、慧、无间等,是名为明,成就此法者,是名有明。」
是二正士各闻所说,展转随喜,从坐而起,各还本处。
白话释解
作者:张西镇
本经叙说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所问,解说对五蕴无常不如实知为无明,若如实知则为明。
我听到这样的说法:
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。那时,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都住在耆闍崛山中。
那天下午,拘絺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,去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,彼此互相问讯,心里充满欢喜,然后退坐一旁。
这时,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说:
「我想向您请教问题,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?」
舍利弗说:
「随您发问,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。」
摩诃拘絺罗尊者问舍利弗说:
「所谓的无明,怎样叫做无明?谁有这个无明呢?」
舍利弗回答说:
「所谓无明就是不知道理,不知道理的人就叫无明。」
摩诃拘絺罗问说:
「到底是不知道什么道理呢?」
舍利弗说:
「就是说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,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,不能如实知道;物质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,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物质现象,不能如实知道。物质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,依因缘分散而无,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物质现象,不能如实知道。感受、想像、意志行为、心识等精神现象,对感受、想像、意志行为、心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,不能如实知道;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,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,不能如实知道;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,依因缘分散而无,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,不能如实知道。摩诃拘絺罗啊!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,不能察见,不能觉证,愚昧昏暗,不明事理,这就叫无明;具备这样情形,就说是有无明了。」
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:
「所谓的明,怎样叫做明?谁有这个明呢?」
舍利弗说:
摩诃拘絺罗啊!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,知道事理的话,就叫做明。 」
摩诃拘絺罗又问:
「到底是知道什么道理呢?」
舍利弗说:
「就是知道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,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,能如实地知道;物质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,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物质现象,能如实地知道;物质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,依因缘分散而无,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物质现象,能如实地知道。(就像这样),感受、想像、意志行为、心识等精神现象,对感受、想像、意志行为、心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,能如实地知道;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,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,能如实地知道;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,依因缘分散而无,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,能如实地知道。拘絺罗啊!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如实地知道、察见、明白、觉知、慧解、证悟,这就叫做明;具备这样的情形,就说是有明了。」
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闻所说法后,十分欢喜,便从座位起来,各自回到原来的住处去。